沙参学习时间~

上期芦根君与大家分享了沙参的考证部分,这期芦根君想与诸位共同学习关于沙参的药证~

本草文献浅析

沙参

苦,微寒,无毒。

《別录》曰:羊乳,温,无毒。

《本经》: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

《别录》:主治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

《药性论》: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

《日华子本草》: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本草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沙参在历代文献中的作用吧~

先着眼于“血积”一词,在《本经》中有对血积的描述:

蜚虻

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生川谷。

蟅虫

味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一名土鳖。生川泽。

血积在《病源》里有三处:

“诸阳受病……内有瘀血积,故令吐血也。”

“诸阳受邪……内有瘀血积,故吐血也。”

“恶肉者,身里忽有肉如小豆突出……风入肌肉,结瘀血积而生也。”

《圣惠方》:

治妇人疝瘕。恶血积聚。并月候不通。抵圣丸方。

治妇人夙血积滞。每至月水来时。脐下□痛。金漆丸方。

治产后。恶血积聚攻刺。心腹疼痛方。

先来谈谈“血积”一词吧

血积在《病源》中出现了三处,三处均与“瘀”相伴,瘀血聚在一起,不能散去即成血积,再查《圣济总录》言:“论曰血积气痛者,恶血久积而成痛也。其状隐隐痛或成块攻筑,或聚或散或沉或浮,盖气通则血行,气涩则血滞。若月水不通产后恶露不尽,或因他病使血不行,皆致气血凝滞血因气聚蕴而成积,积久不去则为气痛。”表明血积是“恶血”长时间积聚,使血不能运行畅通所致。

那么血积会导致什么呢?血积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病源》和《圣惠方》里提及的症状多有吐血、长“恶肉”;妇人月水不通、月水来时脐下痛;产后腹痛等等。

上面《圣济总录》有言“论曰血积气痛者……其状隐隐痛或成块攻筑”这里面提及的成块攻筑是不是癥瘕呢?

在《本经》中对“血积”的记录分别出现在“蜚虻”的“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和“蟅虫”的“血积癥瘕”,可以看出“血积”可能与癥瘕相关,那血积跟癥瘕什么关系呢?血积和癥瘕的区别是什么呢?

来来来,小表格走起,来看看积和癥瘕的关系~

癥者,由寒温失节,致府藏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

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

(表格文献内容皆引自《诸病源候论》)

上述表格可以小小说明,癥固定不移的,可以摸到其形状,如果久不治,人会消瘦,腹部会变大,最后导致死亡。

而瘕是可以摸到形状,但是结块是可以推动对的,相较于癥,程度又较为轻一些。那跟血积又是什么关系呢?

笔者推测血积可能是癥瘕的前身,但是还没到癥瘕那么严重,“其状隐隐痛或成块攻筑,或聚或散或沉或浮”表明血积还没成型,有恶血积聚,导致“隐隐痛”或者是血积刚刚成型成块,但是摸上去还没有成为癥瘕那样摸到具体的形状,摸上去就是“或聚或散或沉或浮”。

关于血积

血积的临床症状可以概括为:

1.腹部触摸到块状物(形态不定,触感不定)

2.因血积引起的各种症状及体征,包括但不限于月经不通,疼痛,吐血,产后腹痛;因血积影响代谢之后出现的异常组织生长(恶肉)和血液淤堵不通等等。

严重程度排序:癥>瘕>血积,如果这味药能除血积,但是未提及能除癥瘕,那它除瘀血的力度恐怕需要在心中小小地打个折扣哦~

除寒热

说完“血积”,来谈谈“除寒热”一词,不一定是可以除寒邪和热邪两种邪气,沙参味微寒,结合《别录》:“结热”“皮间邪热”和《日华子本草》:“排脓”、“消肿毒”来看,沙参除热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药性论》的“去皮肌浮风,宣五脏风气”提示沙参可以祛风,祛表位上的和里位的风。

惊气、安五脏

而《本经》:“惊气”、《别录》:“安五脏”、《日华子本草》:“止惊烦”提示沙参有定惊烦的作用。而惊气可能是其他病理因素导致的,可能是水饮上逆,里热攻冲,瘀血、虚劳等,所以这个治疗“惊气”的作用,可能是消除其他病理产物而产生的。

补中

《本经》:“补中益肺气”、《别录》:“补中”,《日华子本草》:“补虚”提示沙参有补的作用,“补中”的“中”指的是什么呢?

《病源》云:“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夺,故痛。其有阴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从《病源》中对“寒中”的描述可见,“寒中”指的是寒邪入里,在脏、在腑,导致腹痛肠鸣。这个“中”有指向消化道方向的可能。“补中”又是指什么呢?结合“寒中”,笔者在此推断“补中”指对偏向消化道方面的虚损进行修补、补充等,类似出血性疾病,溃疡等,给“中”来“打补丁”。而《本经》中的“益肺气”和《日华子本草》中的“益心肺”的“益”能起到补益作用吗?

笔者通过整理和与同道探讨学习后了解到,在本经别录中提及的“益”,不一定有补益作用,也有可能是让症状改善,但改善症状的背后不一定有触达核心病机,久服或会适得其反。如淫羊藿在《本经》中是下品药。其描述为“治阴痿,益气力强志”,在《别录》中的描述“坚筋骨,丈夫久服,令人无子”。能够“益气力”的淫羊藿,丈夫久服却会令其无子。可以看出“益”不等于补益,而且还不一定有补益的效果,可能更多的是症状的改善。

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本草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提示沙参在治疗肺及上焦的热邪、虚损的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久服利人

另“久服利人”指的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利人”是里位的通利,偏向指消化道方面的通利。

结合上述对沙参《本经》和《别录》中的描述,在攻邪方面,沙参可以除血积、水饮、宿食等,但力度不强,表现普普通通(在后文会有举例说明)。

那沙参在“补”的方面的表现呢?沙参能针对“中”补益或者修复,对肺及上焦的虚损的治疗。

“攻邪”与“补虚”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沙参“攻邪”的能力是要稍优于其“补虚”的作用的。那在《别录》提及沙参可治“胃痹,心腹痛”,“胃痹、心腹痛”考虑是里位的水饮、宿食、血积等导致的,而沙参既通过“攻邪”来使消化道通利,去除病理产物,再通过其能“补中”的作用来补虚,达到除胃痹、心腹痛的作用。

小结

小结一下沙参的作用

1.化血积通利

2.祛风清热

3.补中

4.益肺气止惊

让我们来看看历代方书中对沙参的研究吧~

《肘后》

治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方,捣沙参末,筛,服方寸匕,立差。

此本在杂治中谓之寒疝,亦名阴疝,此治不差,可服诸利丸下之,作走马汤亦佳。

《肘后》走马汤:

飞尸走马汤 

巴豆二枚,杏仁二枚。合绵缠椎,令碎,着热汤二合中,指捻令汁出,便与饮之,炊间顿下饮,瘥。小量之,通治诸飞尸鬼击。

但服生夜干汁取下,亦可服丸药下之。云作走马汤,亦在尸注中有。

何为“疝”,《病源》有云:“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

这里的“疝”其实跟我们现在说的疝气不是同一种疾病,此处的“疝”指的是疼痛,因沙参可疗“胃痹,心腹痛”,故可以用沙参,通过中焦的通利来达到止痛的效果。后言“此治不差,可服諸利丸下之,作走马汤亦佳”,这里把沙参列在诸利丸之外使用,结合《本经》中沙参要达到“利人”的作用,是需要久服的,可知沙参在通利方面的力度是比较低的,诸利丸或者走马汤是比较强的攻邪方子,相对来说会更伤正气一些。考虑到正气的问题,结合沙参“补中”的描述,推测沙参在通利的同时不那么耗伤正气,所以在《肘后》这里,笔者认为,在不能准确把握病邪严重程度的情况下,先用通利力度比较低且不太伤正气的沙参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再选择通利力度更大的药或者方。

五参丸

主治心虚热,不能饮食,食即呕逆,不欲闻人语方。

人参一两) 苦参一两半) 沙参一两) 丹参三分) 玄参半两)

上五味,捣筛炼蜜和为丸。食讫饮服十丸如梧子大,日二,渐加至二十丸。(《千金翼方》)

人参“止惊悸,除邪气”,“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通血脉破坚积”。

苦参“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逐水”,“平胃气”。

丹参“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去心腹痼疾、结气”。

玄参“腹中寒热积聚”,“血瘕,寒血,除胸中气,下水,心腹痛”。

沙参“血积惊气.除寒热”,“胃痹,心腹痛”。

“心虚热,不能饮食”考虑可能是因为中焦的病理产物,如水饮、宿食、瘀血化热导致,五参丸中提及五种参均对中焦有治疗作用,五种参相互协同,一起除水、除宿食、除瘀血,以达通利中焦的作用,中焦得通,则运化顺畅及可恢复正常饮食。在这个方中,因为五种参都有共同的作用,很难从中了解沙参在此方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治久癖块聚心腹胀满人参丸方

人参玄参沙参丹参苦参防风去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巴豆去皮心煮研出油三十枚)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合)干姜炮半两)虫三十枚熬)葶苈微炒研一合)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一丸未利再服。(《圣济总录》)

本方以五参丸作为底方+解表药+温里药+逐水药组合而成。

《病源》“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流走于肠胃之间,漉漉有声,谓之流饮。遇血气否涩,经络不行,水不宣通,停聚溢于膀胱之间,即令人短气。将息遇冷,亦能虚胀。久不瘥,结聚而成癖也。”

饮水过多,运化不及,留于肠胃,则成流饮,血气不通导致经络运行不畅,水气无法通过水道排除体外,久而久之,留存在体内结聚而成“癖”。通过上方对五参丸的拆解,五参丸能起到除水、除宿食、除瘀血,以达通利中焦的作用,中焦得通,则运化顺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里药将水饮温化,加上逐水药将废水排除体外配合解表药发汗,使上中下三焦得以通利,从而起到化癖的作用。

宋及宋以前,沙参单独使用,或者小方使用的时候比较少,沙参既有“攻邪”(化血积、通利)的一面,又有“补虚”的一面,但两方面的实力都不强,沙参就像是一个打辅助的选手,能够协助方子朝一个更好的地方发展,但是单独使用时或者要当主药时,疗效和力量却又不太足够,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忽视这位“打辅助”的选手哦。笔者因水平有限,对沙参的学习就暂时止步于此,沙参的使用还待诸位在临床上使用和观察~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撰写:菜心

审稿:芦根谭审稿组

往期回顾

方药考证

沙参

“阴阳毒”认识

火麻仁

芦根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tongzia.com/wtzcd/1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