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00254.html

“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关于茵陈,自古便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因此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

关于茵陈,民间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在此分享给大家!

华佗行医江湖,一日采药归来,遇到一位挖野菜的中年农夫,面孔水肿,肌肤发黄,拄拐而行,步履蹒跚。华佗知道他患有严重的黄疸症,就说:“你患这严重的病,为何不请医生看病用药?”农夫说:“你瞧俺这一筐子野菜草头,连吃都没有,哪有钱看病?”华佗可怜农夫,为他免费诊脉,得知病情严重,数月内必死,故劝慰几句后各奔东西。半年后,华佗又巧遇这位农夫,诧异不已,连忙上前问候。询问他服了什么药,使死症得治。农夫说:“穷人只能生死由天,还有什么药吃呢?青天有眼,吃了几个月的青蒿、野菜,如今感到腿脚有点力气了,我连拐杖也扔了。”华佗看那农夫的舌色,黄疽已经退去,舌苔稍泛红润,知道农夫所食野菜中必有治黄疸的草药。华佗和他的弟子,经过三年的时间,尝遍春夏两季的野菜草头,不仅发现了茵陈可治黄疸病,而且季节性特别强,只有3月、4月的茵陈的嫩叶有明显的疗效,其他月份的茵陈药性极差,正是“五月六月当柴烧”。华佗对弟子说:“学无止境,民间不知有多少绝技妙法,我们不知道的还很多呢!”

药材名称:茵陈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收: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

产地: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黄疸尿少。

2.用于治疗湿温暑湿。

3.用于治疗湿疮瘙痒。

药材性状鉴定: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lcm;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

本品粉末灰绿色。非腺毛“T”字形,长?pm,中部略折成“V”字形,两臂不等长,细胞壁极厚,胞腔多呈细缝状,柄1?2细胞。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腺毛较小,顶面观呈椭圆形或鞋底状,细胞成对叠生。

附方:

1.茵陈汤:茵陈10克,黄芩二两,栀子三两,升麻三两,大黄三两,龙胆草二两,枳实(炙)二两,柴胡四两。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不愈更作,以愈为度,不过三四剂愈,隔三五日一剂。用于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谷,疸,食则头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发黄。

2.茵陈丸:茵陈蒿6克,黄芩90克,枳实(炙)60克,大黄90克。四味捣筛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以米饮服二十丸,日一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利为度。忌热面、蒜、荞麦、黏食,陈臭物。用于治黄疸,遍身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茵陈不仅仅可以在苦涩的汤药中发挥它的药用价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美食”来发挥出茵陈的药用,达到清利湿热,利胆去黄的功效。

茵陈大枣汤

原料:适量的水、茵陈10克、大枣3枚、鸡蛋。

制法:先取适量的水,加入茵陈20克,大枣3枚煮熟,水开15分钟后,把茵陈捞出,打入荷包蛋煮2分钟即可。

功用: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等作用。

茵陈蜜枣煲鲫鱼

原料:茵陈10g、蜜枣3个、炒薏米30g、鲫鱼1条、猪瘦肉80g,生姜3片。

制法:将茵陈洗净,炒薏米稍微浸泡,用专用的煲汤袋装好绵茵陈,免得散开;蜜枣去核,鲫鱼洗净后斩件,煎一煎,撞入少许清水。之后再加毫升水(大约8碗量),武火滚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左右。汤煲好后丢去药渣,加入盐即可。

功用:清热祛湿。

参考文献:

《中国药典》、《神农本草经》、《广济方》

文字选自百科、百度百科、三九养生堂、中药查询网等,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修正或删除。

图片来源:网络、药学综合教研室

文字编辑:马浩然

版型设计:马浩然

责任编辑:丁莹、杨雨萱、李纪飞

工作室监制:王邸泽昭

负责老师:厉妲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tongzia.com/wtzcd/10835.html